看到爸爸那么安详的神情,我们心中再没什么遗憾了,感谢你们,殡葬工作者真是了不起!”黄老伯的子女紧紧握着龙华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手,深深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敬意。
4月5日,81岁的黄老伯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由于剧烈的碾压,黄老伯的头部受到了严重损毁,仅靠传统遗体整容工艺难以得到理想的复原。家属通过报纸得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成了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的消息后,抱着一丝希望,家属找上了门,希望殡仪馆能够提供帮助,“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见上老人最后一面。”
接到家属提出的要求后,3d打印工作室立即组织力量根据老人身前照片进行建模和打印遗体损毁部分。龙华殡仪馆国家一级整容技师、劳动模范王刚亲自为老人做最后的对接修复和化妆。“我们会要求家属提供几张逝者正面和侧面的照片,包括一些身高、体重、足部尺码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掌握的线索进行数据推算。”接着, 工作人员就会在电脑上进行建模,最终将建模通过3d打印技术呈现,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与家属进行充分确认和沟通的基础上完成的。修复后的黄老伯遗容安详,肤色柔和,栩栩如生,就像安静地睡去一样。“超过了我们原本的预期,非常满意。”
据介绍,以往受到技术的限制,只能采用传统的油泥材料进行遗体的修复,这样只能大致还原遗体面部的形状,但是缺少真实的皮肤和毛发质感。而3d打印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破损骨骼通过计算机扫描测量复原,达到高精度复制效果,从而提高遗体修复的成功率,现有技术已到达了80%的相似度,未来修复相似度可达95%以上。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从全球最大的3d system公司了解到,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目前只有中国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遗体修复的报道,而为黄老伯修复是首个3d打印进行遗体修复的案例,它的成功代表着上海的3d打印遗体修复术不仅在全国走在了最先列,在全世界也保持着领先地位。据悉,该工作室正稳步推进3d打印遗体修复精细化技术的研究。
“不久的将来,家属可以选择逝者最希望的样子来告别这个世界,比如结婚时最美的样子、身体健康时充满活力的样子等等。”3d打印工作室负责人刘凤鸣告诉记者,目前3d打印技术还面临着两方面的瓶颈:首先是模型库数据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们的模型数据库都是采用美国进口的产品,大多模型都是以欧美人的样貌特征为参照,下一步要完善数据库,加入更多符合亚洲人的模型。”其次,是面对部分损伤时的打印,技术还有待提升。“遇到部分损伤的情况时,就要考虑到与原有组织的相融问题,需要采用软体打印,这也对我们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透露,与以往人工手动修复相比,3d打印修复的精度将更高,成本也会来得更低。